9.1-9.30 滿 1200元免運

寶寶癢癢抓,怎麼辦?

對抗異位性皮膚炎!正確濕敷,不再癢癢抓抓

▲ 透過濕敷療法,皮膚紅疹狀況明顯改善
(圖/引自賴柏如醫師部落格 http://pojulai.blogspot.tw/)

異位性皮膚炎是一種慢性、反覆性的皮膚疾病好發於嬰幼兒時期,據統計, 台灣目前0至6歲的孩童中,有超過10%以上罹患異位性皮膚炎。而最新研究指出,在長期追蹤下,有七成的患者在青春期痊癒,如果病患每次都是在皮膚紅疹大爆發時才就醫治療,平時不做皮膚保養,痊癒的機率將大幅降低。近年來由國外發展出的「濕敷療法」為異位性皮膚炎的治療帶來新解方,有超過九成的患者在接受濕敷療法後,不僅紅疹消失、搔癢感也降低。同時濕敷療法 對乾癬或是濕疹的照護也有良好的效果。

皮膚屏障受損,導致異位性皮膚炎

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皮膚科賴柏如醫師表示,異位性皮膚炎患者的皮膚障壁異常,水分散失度上升,角質層含水量減少和角質層細胞間脂質含量下降,導致外界過敏原、刺激物容易穿透皮膚,引發刺激和皮膚發炎。

一般來說,當異位性皮膚炎嚴重發作,全身長滿紅疹,搔癢無比時,大多使用類固醇藥膏和口服抗過敏藥物來止癢。賴柏如醫師也提醒,異位性皮膚炎絕不是等到發作才就醫,而是要長期追蹤治療,配合醫囑給予量身打造的治療,才能及早擺脫異位性皮膚炎的困擾。

在兒童皮膚門診看診,賴柏如醫師常這樣和父母說明:「皮膚就像是房子的水泥 牆,保護身體,而異位性皮膚炎的孩子,水泥牆相對比較薄弱,如果長期受到外在過敏原的刺激,可能在某個時間點就會造成水泥牆崩壞,使外在物質進入體內,造成全身皮膚發炎、起紅疹。」他指出,想改善異位性皮膚炎,關鍵就 在於如何修復皮膚屏障!

▲ 皮膚障礙示意圖
(引自賴柏如醫師部落格 http://pojulai.blogspot.tw/)

正確用藥+濕敷,急性發作與平時保養都兼顧

想修復皮膚屏障,其實很簡單。只要從平時選用的身體清潔用品、保濕劑就著 手,賴柏如醫師提醒,最好使用天然的、單一的配方產品,其他像是不可添加香精、色素、防腐劑等等更是重要,這樣才能減少過敏原及化學成分對皮膚的刺激。

近年來由國外發展出的「濕敷療法」為異位性皮膚炎的治療帶來新解方,有超過九成的患者在接受濕敷療法後,不僅紅疹消失、搔癢感也降低。同時濕敷療法對乾癬或是濕疹的照護也有良好的效果。很多父母因為焦急而四處尋找偏方,也有父母由網路搜尋濕敷療法,但未經醫師教導正確的使用方式,自行錯誤使用造成效果不彰,不僅影響黃金治療時間,更是花了冤枉錢。

賴柏如醫師表示,正確的濕敷療法有「浸、塗、濕、乾」4個步驟,一次進行四小時,視情況一天可進行1-2次,說明如下:

  1. 浸:先泡溫水15分鐘後稍微擦乾,保持肌膚水分。
  2. 塗:依照皮膚嚴重程度,根據醫師建議,塗上不同比例的藥膏和乳液。
  3. 濕:將醫用束縛帶浸濕後擰乾,讓藥膏貼附在皮膚上,發揮療效。
  4. 乾:最後用乾的醫用束縛帶再包覆一層,避免搔抓。

針對患者不同的症狀,給予正確的用藥建議,並透過濕潤肌膚的方式,增加藥物的吸收,加速皮膚屏障修復;以醫用束縛帶為屏障,防止直接抓搔和外來物的刺激,不但可用於急性發作時的修復,也能做為平時的皮膚保養。

從體質到環境,陪伴孩子對抗異位性皮膚炎是一場長期戰爭,只要定期追蹤、 根據醫師建議用藥,搭配正確的濕敷療法,自然能揮別癢癢抓抓的困擾,健康快樂迎接每一天。